师德文选

 

一句话,一辈子
华东理工大学,唐颂超教授
材料学院分党委书记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春华秋实的轮回流转间,我在我的母校——华东理工大学身边,已经陪伴走过数十载的风雨变迁,周围昔日的阡陌变成交通,当年英姿勃发的少年也已生出华发。然而,有那么一个声音,在母校前进的步伐中始终萦绕耳畔,矗立心间,用最强劲的力量去指引一代代华理人奋斗,迸发着熠熠生辉永不磨灭的光芒,它就是我们华东理工大学的校训——“勤奋求实,励志明德”,这是时间的洗礼中从不曾改变也不会改变的精神的脊梁,更是我的人生道路中坚持的信仰。
        1978年的秋天,我第一次踏进当年还是华东化工学院的母校,迎来了奠定未来发展的崭新开端。大学阶段是影响我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很幸运的是,我得到母校校训“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教诲,这便如一颗智慧的种子播撒在心间,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也从少不更事的少年时代渐渐成熟起来。现在想来,我后来的许多教学科研成果也要归功于大学本科阶段就培养起来的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与此同时,我那时便懂得了立志高远奋发图强,告诉自己要出类拔萃不断进取,这是我后来在教学科研方面孜孜不倦深入探索不竭的动力和支持。其实现在看来大学里真正学到的知识与后来相比还是有限的,然而良好品德的树立却是那时开始的,这也对进一步的科研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我恪守校训,起初是遵守一个规定,而后来,便是一种融入到灵魂的性格和习惯了,短短八个字,为我的人生铺下了坚实的基石,让我站得更高,行得更远。
        我的研究生阶段依然选择留在母校,宛如孩子对母亲难舍的留恋。那时母校的名称变了,由“华东化工学院”变为“华东理工大学”;母校的容颜也变了,有了岁月沧桑的痕迹,也有了欣欣向荣新的辉煌和荣耀。而一如既往的,是母校的神韵与精神——“勤奋求实,励志明德”,我渴望留在母校温暖宽厚的怀抱里,汲取知识和灵魂的营养。研究生的生活主要就是与实验为伴了,每个实验,每组数据,每个结论,我从不草率敷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研之路的起步,我走得踏实稳健,光明磊落。校训是一把严厉的标尺,衡量我、提醒我要谨言慎行,校训也是母校慈爱的眼睛,目送我走向成功的殿堂。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是这样。人生的阶梯,我继续攀登,而母校的校训——“勤奋求实,励志明德”是阶梯的扶手。这条属于我自己的科研之路,也累积了收获的喜悦。现在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承担人,在高分子材料加工应用方面,已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 余项,并且许多科研课题和方向与国内国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中国有句话叫做“小成靠智,大成靠德”,能成大事者必然要有端正的品德修养为基础,对我而言,正是母校的校训塑造了我良好的品格,教会我为人处事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为我不断的进取注入永不枯竭的动力。
        我不仅仅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更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知道,在我的肩上,除了向年轻的头脑传播知识,更加承载着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传承我们的校训“勤奋求实,励志明德”,我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从1982 年7 月起在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系任教至今,从助教到教授,从青葱岁月到饱经沧桑,三尺讲台之上,我时刻谨记自己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我力求传授给学生更丰富和实用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方面的知识,在我的负责带领建设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实验》和《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已经分别是国家及上海市精品课程,我个人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上海教学名师”的荣誉称号,并且现任国家级特色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责任教授。然而在我看来,个人的荣誉带来的喜悦远比不上看到自己的学生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喜悦之情。我始终怀揣虔诚的心,兢兢业业,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中,向他们言传身教,把这盏知识和信仰的灯火绵延传递。
        在华东理工大学这片充满梦想和力量的土壤,我已经度过了34年的时光,在这里有我飞扬的青春年华,有我奋斗的汗水和脚印,有我沉淀的果实和幸福。我生命里最至关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这句“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简单朴实苍劲有力的八个字,在我的人生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笔画。我要对母校的培育道一声深深的感谢,但愿为母校昌盛和传承尽自己绵薄之力!